此前,北京西城区新街口街道针对平房区电动自行车主充电难、充电不安全的问题,在部分社区试点安装单体式智联充电终端。这种连接居民家中电路、配备漏电保护的充电设施,有效解决了“飞线充电&谤诲辩耻辞;隐患,赢得居民们的连连好评。 今年,街道在成功试点基础上深化推广这一创新实践,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安装。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平房院落门廊、院墙等边角位置,新增917处单体式充电设施,系统性扩大覆盖范围。这一持续推进的便民举措,正为越来越多平房区居民解决充电困扰。 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充电点位 在推动充电设施增建过程中,街道聚焦&濒诲辩耻辞;一户一用、即接即用&谤诲辩耻辞;的单体式设施建设,采用&濒诲辩耻辞;入户问需、实地踏勘、现场定点&谤诲辩耻辞;的工作方法。&濒诲辩耻辞;王阿姨,您看这个位置安装充电设施合适吗?既方便充电又不碍事。&谤诲辩耻辞;社区工作者带着政策与解决方案,一次次叩响居民家门,累计开展摸排调研180余次,详细记录需求与院落条件。最终确定的917处增建点位,既满足了居民的充电需求,又充分考虑了平房区的空间布局和安全因素,真正做到了精准发力、便民利民。 高效推进24小时完成安装 在建设环节,街道创新推行&濒诲辩耻辞;社区+专家&谤诲辩耻辞;联动模式。管片社工收集居民意见后&濒诲辩耻辞;吹哨&谤诲辩耻辞;,建设专家迅速现场&濒诲辩耻辞;报到&谤诲辩耻辞;。专家与居民面对面,共同协商安装走线、点位位置及施工时间,确保24小时内完成单处设施建设。高效的建设速度与民主的协商过程,让居民感受到了街道工作的专业与贴心。 持续推进精准匹配民生需求 这些户外安装的单体式充电设施采用独立电闸和过载保护设计,不仅解决了传统充电设备占地大、安装耗时长的难题,更从根源上降低了&濒诲辩耻辞;飞线充电&谤诲辩耻辞;和室内充电的安全隐患。通过科学规划布局,设施在提供全天候充电服务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,实现了安全、便利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。 “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充电难题!” 家住西四北六条社区的李女士感慨道。此前她因平房院落空间狭窄面临充电困境,向社区求助后,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并在院门外墙角安装了单体式充电设施,体积小、安装速度快,完美适配平房区空间特点,迅速化解了她的充电困扰。 街道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已形成长效推进机制,此前已建成2597套充电设施,此次新增917处后,辖区充电设施接口累计达9627个,基本满足居民充电需求。 &濒诲辩耻辞;有了这单体式充电设施,往院门口一插就能充,这安全劲儿让我们打心眼儿里满意!&谤诲辩耻辞;和李女士一样,不少居民对新增的充电设施赞不绝口。这些充电设施,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,更温暖了居民的心。下一步,街道将持续关注设施使用情况,结合居民建议优化运维服务,以更多务实举措保障民生需求,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